公元712年,李隆基眼含热泪,急匆匆跑到太上皇李旦面前告密:“父皇,大事不好!有人意图谋反,甚至要加害姑姑!这该如何是好啊?”李旦一听,心中震动,却又有些怀疑,忍不住追问:“究竟是何人如此大胆?”李隆基颤声答道:“正是尚书右仆射刘幽求!”李旦闻言大惊失色,怒道:“刘幽求不是你的人吗?”李隆基悲声回应:“正因他是我的人,我才要亲自检举!若他借我之名对姑姑下手,那岂不是离间我们骨肉之情?”此言一出,李旦面色复杂,心中虽有疑虑,却也不好多言。况且刘幽求曾立下大功,又有太上皇亲赐的“铁券”钻石配资,可免死十次。最终,李旦下令将其流放岭南,以流刑代死罪。
然而,问题随之而来:刘幽求既是李隆基倚重的心腹,为何会被他举报?要知道,早在“唐隆政变”时,刘幽求就是李隆基最倚赖的谋士,不仅为其制定周密计划,还亲自协助推翻武氏余党。政变成功后,更是他在朝中力荐李隆基为太子,言辞恳切:“平王功劳最大,德行最贤,当为储君。”在那时,许多大臣都偏向太平公主,唯有刘幽求始终坚定支持李隆基,可谓忠诚不二。如此忠臣,何以会遭此厄运?
展开剩余67%事情要从一场秘密谋划说起。彼时,李隆基虽为太子,却势弱于太平公主。刘幽求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便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密谋,计划先发制人,诛杀太平公主。他甚至将此计划告知李隆基,李隆基当时也十分赞同。然而,世事难料,意外突然发生。一次酒宴上,张暐饮酒过度,醉言失语,将刺杀太平公主的计划透露给了侍御史邓光宾。酒醒之后,他惊觉失口,慌忙披衣,直奔李隆基府邸告知此事。李隆基闻讯,心头骤然一紧:若邓光宾泄密,太平公主和太上皇得知,自己必然身死族灭。
危急关头,李隆基冷静应对,立刻派人暗中探查风声。结果得报,太上皇与太平公主暂未有所察觉。虽暂时安稳,但李隆基深知风险未除,邓光宾并非自己人,若他日后再告密,后果不堪设想。思前想后,他痛下决心,采取“弃车保帅”之策。他特意打扮得憔悴不堪,含泪上殿,向李旦哭诉刘幽求欲图谋害太平公主,离间皇室。李旦虽心知其中有假,却也无可奈何。毕竟事未发生,又碍于骨肉情分,只能以流放代之。于是,刘幽求、张暐和邓光宾一同被发配岭南。
消息传出,太平公主心中一阵后怕,尤其忌惮刘幽求的谋略,暗中派人欲在广东途中将其刺杀。岂料,刘幽求途经广西时被好友留住,未再南下,反而因缘巧合逃过一劫。多年后,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,再度召刘幽求回京,这便是后话了。
由此可见,李隆基并非无情寡义之人,而是处变不惊、善于取舍的枭雄。在生死关头,他宁可牺牲心腹,也要稳住局势。表面上是“弃车”,实则是“藏车”,既保全了自己,也为刘幽求争得一线生机。李隆基登基之初,实力远逊于太平公主,却能在险境中屡次化险为夷。此事之后,他更加谨慎,选择低调蛰伏。终于在公元713年,时机成熟之际,他发动政变,一举清除太平公主党羽。太平公主逃至终南山寺庙,李隆基原想留她一条生路,若出家为尼便罢。不料三日后,她仍选择回府。李隆基长叹一声,终于下令“赐白绫”,姑侄斗争以他的胜利而终结。
纵观这一系列事件,公元712年的政变虽未发生,却是李隆基政治智慧的试炼场。他既能隐忍,又能果断,既有仁慈,又不乏狠辣。正是这些特质,使他在危局中不断自保,最终反败为胜。唐朝历史中,政变频仍,但真正能够在政变中全身而退的人却寥寥无几。李隆基正是在绝境中磨砺出来,才最终成为那个改变时代的皇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