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贞观之治”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最为辉煌的一段盛世,犹如一颗明珠照耀大唐。然而到了后期,李世民逐渐失去了早年的开明与广纳贤才的作风。他不再一味强调以德行为先、以学识选才恒信策略,而是开始重用一些出身显赫的权贵之子。同时,对于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,他也不再像过去那般虚怀若谷,而是更多表现为表面接受,心中却暗存不悦。更为严重的是,他对那些曾经与自己同生共死、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战友,也逐渐滋生出疑心与戒备。无论是勇猛善战的秦琼、尉迟恭,还是号称“军神”的李靖,都没能幸免于这种猜忌。
李靖的遭遇尤为典型。贞观十八年,李世民亲自率军征讨高丽,而此时年老多病的李靖已卧病在床,无法随军。令人称奇的是,李世民前往李靖府上探望时,只是提到一个名字,便让病重的李靖瞬间翻身下床,恳请出征。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隐情?
展开剩余67%回顾李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。在隋朝时,他仕途不顺,本想上奏举报李渊谋反,结果反倒被俘。幸而在李世民的劝说下,他转而为唐朝效力,最终成就了一番不世之功。唐朝建立后,李世民亲手打下北方半壁江山,而南方大部分的平定则归功于李靖。等到李世民登基后,亲征次数逐渐减少,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都交给李靖统帅。贞观四年,他一举击溃突厥,雪洗了唐初的“渭水之耻”。然而,凯旋而归的李靖却被诬陷纵容士卒抢掠,遭到李世民问责。从此他心灰意冷,多次以病为由请辞。虽未获准彻底告退,但皇帝也允许他不必日日朝参,只需时常露面即可。直到土谷浑叛乱之时,六旬的李靖再次披甲,迅速平定敌寇,但也因腿疾缠身而逐渐淡出军务。
到了贞观十八年,高丽犯边,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,并下旨召李靖同行。此时的李靖已病重,他婉言谢绝,担心自己成为拖累。然而李世民却说:“当年司马懿年老多病,仍然为魏国建功立业,你为何不行?”这一句话让李靖顿时心惊,当即下床请缨。李世民随即笑言:“既然如此恒信策略,君臣同心,必能荡平辽东。”表面上这是勉励,实则暗藏深意。
为什么仅仅提及司马懿的名字,便让李靖不敢再推辞?因为司马懿当年以装病为掩护,最终篡夺曹魏政权。李世民借此暗示,怀疑李靖是否真病,抑或是有心隐忍伺机。若是他独留京城,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难免不会心生异志。将他带在身边,既可削减隐患,又能彰显对他的“信任”。李靖深知其中意味,即便身患重疾,也只能随军出征。然而到达相州时,他已支撑不住,日夜服药,面色憔悴。见状,李世民只得下令让他留在相州休养。此地距离京城足够遥远,又在皇子掌控之下,李靖无论如何都翻不起浪。
可以说,李世民虽是难得的明君,未像其他帝王那般大肆诛戮功臣,但也无法彻底摆脱帝王的猜忌之心。李靖的经历,正是“贞观之治”光芒背后,那份权力与信任交织的复杂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